【香港山徑日】環團出書推廣郊野生境 探討建設「看不到的山徑」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3/10/26 11:55

最後更新: 2023/10/26 12:44

分享:

分享:

看不見的山徑,由環團綠惜地球編製。(綠惜地球提供)

今日(26日)是香港山徑日,環團綠惜地球自2019年起,於每年10月26日麥理浩徑生日前後,舉行「香港山徑日」系列活動,推廣愛惜郊野和天然山徑景觀,合力守護大自然。「郊野公園之父」、漁護署前助理署長王福義於新書現身,介紹香港過去40多年,郊野公園內行山徑的規劃考量及設計準則。

今年山徑日,綠惜地球出版香港首本探討可持續山徑的書,書名為《看不見的山徑—香港可持續山徑之初探》。 書名《看不見的山徑》有兩個含意,首先反映香港山徑保育現況,也力求山徑完全融入自然環境,變成一條「看不見的山徑」。環團期望解決山徑問題之餘,也保存最自然的風貌。既希望外界看得見山徑上的各樣問題,同時期望山徑以最符合自然的方式融入於山野之中。 

書中建構於組成「可持續山徑」的幾個元素,包括規劃、設計、建造、維護及教育。新書第一章將透過兩代山徑管理者的訪談,包括漁農自然護理署前助理署長、有「郊野公園之父」之稱的王福義及現任漁護署郊野公園護理主任楊輝輝,闡述香港從四十多年前至現在,郊野公園內行山徑的規劃考量及設計準則。

新書也記錄了綠惜地球自2019年成立「自己山徑自己修」義工隊,參與「手作步道」、以天然材料、因地制宜地維修山徑的5個案例。義工透過學習傳統「修山」工藝,以「手作步道」解決問題而又避免天然山徑大規模地被石屎化,期望留住自然美,實實在在的「手護」山徑。 

新書也訪問了5組共10位在不同崗位的「山徑人」,在不同領域 (建造、義務修山徑、反石屎化、教育及科研)默默地保護山徑,分享他們如何與山徑工作結緣,為何踏上保育山徑之路。

書中亦邀請了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,從台灣視角分析香港山徑管理的優勢與限制。並邀請到重量級「山系名人」,台灣自然文學家劉克襄、前環境局長黃錦星及香港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惠賜序言。 

即日起至11月8日,綠惜地球將會於深水埗大南街合舍舉行《看不見的山徑》新書展覽,透過精彩的山徑主題插畫、手作步道工具牆、手作步道微縮模型體驗、以及山徑故事展板,讓更多市民深入了解這片寶藏般的自然資源,從而看見山徑保育之重要。 

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hket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
責任編輯:吳卓峰